▲付雪娇 合肥高新区常青学校教学校长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咨询师,雅思8分,深耕国际教育多年,曾于上海多所知名国际学校担任教研管理要职。她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背景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众多学子步入牛津、剑桥及常春藤等世界顶尖学府,更始终致力于探索教育的本真。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今年暑假于个人来说有些特别,几乎大半时间于寻医问药中度过,却也得益于此,平添享了可以在家乡生活的福,了却了深藏于内心的夙愿(自从18岁离开家乡赴北京上大学后这20多年少有机会在家待超过一个月)。诗人海子说“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与我而言,物质上家乡虽“一无所有”,精神上却始终令人魂牵梦绕。儿时记忆里的那些炊烟,蛙鸣,稻香,一毛钱一个的红豆沙冰棒, 颠簸不堪带有泥泞的马路,信号微弱雪花点闪烁的14寸电视机,一起玩泥巴的疯伙伴......尽管裹有一层时光滤镜,朝花夕拾的幸福依然很甜。
岁月流转,如今科技的大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和便捷的生活,可讽刺的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并非与此正相关,更有甚者,OECD《教育2030》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青少年倦怠在数字时代增长34%,中国成为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心理健康一词也成为2024年教育十大热点词汇。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育人目标是什么,又该如何去实现?我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实践,再思考,才能形成一种教育自觉。
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走入社会的基础。这是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就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论述。身心健康在早些年是下限目标,如今也“升级”为上限的奢侈品。
追溯原因,错综复杂。缺乏户外运动,远离大自然,睡眠不足,群体性游戏减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网络世界发达导致真实世界互动减少,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居住方式改变等等,除此之外,成人世界中社会达尔文主义带来的生存竞争让不少人神经紧绷,面对急速发展的社会内心充满不安全感,对孩子在未来社会能否有立足之地焦虑不已,于是会本能地用一些“务实”的方式保护孩子- 提前学,追求分数,成功,竞争,做人上人......
讽刺的是,因担忧焦虑而采取的短期急功近利之举是无法孕育想象力和生活的勇气的,反之,本属于理想主义阶段的孩子内心可能会缺乏长远抱负的激励而迷失方向感。所以作为孩子成长的引领者,调整成人惯有的肤浅的价值观,用理想主义者的纯粹与孩子同频对话是多么重要, 如同《小王子》中所“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只是有的人忘记了”。
教是为了不教,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有两点很重要,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如何帮助孩子养成乐学、善学、自学的良性循环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打磨的。我想,带有激情上课,对本学科的欣赏、热爱以及从心底洋溢出的满足感、幸福感就会给孩子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励孩子们对于本学科的兴趣与投入。
而如何帮助孩子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品德培养是第一位,这也是为什么常青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智育工作之先的缘由。我们主张以文化人,并通过系列主题班会课,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及家校活动去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习惯与优秀品质,培养孩子感恩之心,敬畏之心。顾先生提出的这三大目标彰显教育面向未来,教育是为未来而教,孩子即是未来,代表着未来,也应为未来而学。
我们常青学校的育人目标则在此基础上又突出了中国底色与国际特色,力图培养孩子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我想,中国情怀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内心对中国文化,含历史、文学、哲学、生活方式等等的认同与热爱,越是在全球竞争激烈,外部压力明显的时代,中国情怀被激发地越发浓烈。
比如西汉时期,面对北方匈奴频繁来犯,汉武帝决定不再延用文景时期的和亲政策,而是霸气满怀地提出“寇可往,我亦可往”,卫青、霍去病将军力击匈奴至漠北,完成“封狼居胥”的军事壮举;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让金军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虽兵败被俘于元军的狱中,面对元军招降宁死不屈,毅然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朝嘉靖年间,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于台州九战九捷,彻底平息倭患;晚清名臣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敌人挑衅,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坚持抗美援朝,提出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口号……爱国主义精神与浩然正气流淌于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而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文化自信早已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被写入新课标中,爱国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第一个要求。我想,如果作为培养孩子的摇篮——学校,都不能切实地落地此目标,那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如何切实落地,我们需要把大语文阅读和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融合在语文、历史、地理、道法等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中,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如此,孩子们人文素养与文化认知力,感受力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提升,而基础教育阶段恰恰是最好的塑造时机。
而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孩子扎根于我们中国文化的土壤的同时,我们也要助力其长出拥抱世界的枝叶——了解多元文化,提高全球化视野、跨文化沟通与共情能力、协作精神,于对比中学习他国文化中优秀之处也会促进中国文化的进步,避免自傲自满偏激。做一个世界公民,提高文化意识也是新课标中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校把跨文化教育纳入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原因所在。
后工业时代,诸多工种都可以被机器人取代,课程的标准不再是重知识,重技能,我们该如何调整育人方向应对这种时代变化是每个教育人需要思考的,我想让教育回归本质——尊重生命,绽放每个个体与生俱来的美尤为必要,所以我们鼓励孩子自我探索,助力其在青春期时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构建,形成健全且独特的个性,唯有此才能迸发出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和生命能量,这种软实力才是AI时代机器或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活出自我,有所追求,才能让孩子们在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已经满足的当下及未来远离精神荒芜,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绿洲与幸福感。
写在最后:“教育不是童话,却要有童话的浪漫”这是来自新学期教师校本培训时一位老师的分享。我想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她兼有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浪漫。愿我们既有实干家的脚踏实地,又有教育理想主义者的纯粹,不忘仰望星辰,守护好心中的白月光!
(文:付雪娇)
供稿 | 付雪娇
图片 | 信宣组
一审 | 付雪娇
二审 | 许礼照
三审 | 许友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