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4

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拥有十年亲子咨询经验的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秦玉琴女士。她既是一位温暖的母亲,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从业者,在本次课堂上,她与家长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一个真正拥有幸福感的孩子”,秦女士用她的亲身经历、真实经验、实用方法,为家长们解锁培养孩子幸福感的关键密码。
幸福是什么?从过程看到结果,我们也许首先需要重新理解幸福的含义。幸福,是一种感受,它不是遥不可及的虚无的理想状态,更不是挂在嘴边经常提及的话语,它蕴藏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的温暖瞬间里,需要我们做的,是放慢脚步,用心感受。
秦玉琴女士开篇即点明:孩子的幸福感也非凭空而来,它来源于家庭氛围的滋养、情绪连接的温度,以及成长体验的丰富度。这种体验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用心的陪伴,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更好地感知幸福、进而创造幸福。本场气氛温馨、交流深入的分享会,由常青学校吴亚婷老师主持。
课堂徐徐展开,秦女士结合自身的育儿实践,从六个维度拆解了“幸福感培养”的落地路径,让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变得更加具体而清晰。
我们真诚与您分享,这里的每一条都可学、可用,希望这些温暖的智慧,能带给您一些启发和感悟。
1.家庭氛围:用爱与仪式感筑牢“幸福地基”
• 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心灵最坚实的后盾,不因为成绩、表现而增减;
•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有足够的安全感,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 陪伴不是“人在身边”,而是“心在一起”,放下手机的10分钟高质量互动,胜过1小时的“无效在场”;
• 给生活加点小仪式:固定的家庭日、睡前的拥抱、全家围坐的晚餐,都能让爱看得见、摸得着。
2. 积极心态:教孩子做自己的“情绪小管家”
• 接纳负面情绪:告诉孩子“难过、生气都没关系”,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 转换归因方式:把“我又失败了”换成“这次我学到了...”,在挫折中看见成长;
• 坚持“小确幸记录”:每天让孩子说说3件开心的小事,培养发现美好的眼睛。
3. 自主探索:少点控制,多点信任,养出“自信小孩”
•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从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到选什么兴趣班,让孩子感受“我能做主”;
• 允许孩子犯错: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引导孩子反思“下次怎么做更好”,而非直接替他解决;
•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自信的源泉——“你可以试试”比“听我的准没错”更有力量。
4. 社交能力:帮孩子学会“与世界友好相处”
• 创造社交机会:多带孩子参加朋友聚会、团队运动、课外小组,在实践中练习交往;
• 教授社交基础技能:如何清晰表达想法、如何认真倾听他人、如何轮流发言,这些都是社交的“敲门砖”;
• 父母以身作则:日常和家人、朋友的友善沟通、尊重包容,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5. 关爱感恩:让孩子在“付出”中感受价值
• 从关心家人开始:让孩子参与家务、问候长辈、给家人递一杯水,在小事中学会体贴;
• 体验助人的快乐:参与公益活动、帮同学解决小问题,让孩子明白“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 及时表达感谢:用“谢谢你帮我”“这个礼物我很喜欢”的语言,或画一张感谢卡,把感恩变成习惯。
6. 兴趣爱好:让热爱成为孩子的“幸福燃料”
• 多尝试、少强迫:带孩子体验绘画、音乐、运动等不同领域,让他自己找到“眼睛发光”的方向;
• 重视过程胜过结果:不纠结“画得好不好”“学得快不快”,而是关注孩子投入时的专注与快乐;
• 做孩子的“头号粉丝”:真心为他的进步鼓掌,哪怕只是“今天你坚持练琴15分钟,太棒了”。
在分享中,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技巧本身,而是那些在陪伴成长中流淌的温暖故事。当秦女士轻声谈起“与孩子坚持每天清晨五点多共同阅读”“孩子主动在家承担家务”这些生活细节时,也引发了江同学家长的共鸣。
她坦言:“这位妈妈的分享让我很受触动,我也很佩服她,我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中也愿意主动分担家务?而在陪伴孩子时,我和孩子似乎总在各忙各的,我不确定这样的陪伴是否真正有效。”
秦女士回应道:“陪伴的本质,不在于形式上是否同步,而在于心灵上是否同频。我们不必强求与孩子做同一件事,重要的是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与支持。有时候,你在旁边读你的书,他在旁边做他的功课,这种安静而自在的共处,本身就是一种温暖的陪伴。”
这番话不仅解答了江同学家长的疑问,也点亮了在场许多父母心中的灯。高质量的陪伴并非寸步不离,而是即使各有所事,心却始终相连。
随后,更多家长积极参与到讨论中,这场讨论没有标准的答案,却让每个人都在倾听与分享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悟。而这,正是家校共育最美的样子——不是单向的指导,而是温暖的同行。
在分享会的尾声,常青学校的两位校长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感教育”进行了深刻总结。
付雪娇副校长指出,孩子的幸福感扎根于三个核心土壤:家庭作为“幸福第一站”,其温暖底色直接塑造孩子的幸福感知;其次,在成长中应赋予孩子适度的“掌控感”,通过减少控制、鼓励自主探索来滋养其内在力量;第三,引导孩子在劳动与付出中体会“被需要”的价值,让感恩之心成为幸福生发的源泉。
许友科校长则从学校教育使命出发,提出要将“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核心理念,具象化为培养有幸福感学生的教育实践。他表示学校未来也将启动对这一课题的系统性研究,从文化浸润、场域陶冶、课堂活动、关系滋养、家校共育及多元评价六大维度共同推进,让幸福感真正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温暖底色。
写在最后
幸福感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点滴培养的能力。教育的美好,不在于培养出多么优秀的学生,而在于滋养出能够感知幸福、传递温暖的灵魂。
当家庭与学校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时,教育就能呈现出最美好的模样。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常青学校这片教育的沃土上,幸福将成为每个孩子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陪伴。
图片 | 信宣组
一审 | 付雪娇
二审 | 许礼照
三审 | 许友科